人民时评:移风易俗当破解“惯性难题”
婚丧嫁娶,本是人生大事,理应庄重而温馨,在一些地方,大操大办、高价彩礼、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却愈演愈烈,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,更败坏了社会风气,近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,推动移风易俗的力度不断加大,新风正气正在吹拂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这场攻坚战面临的最大敌人,并非个别人的顽固不化,而是根植于社会肌理中的“惯性难题”。
破解“惯性难题”,首先要看清其背后的“三重惯性”。
其一,是人情往来的“社交惯性”,在许多地方,人情债成了一种沉重的“隐形负担”,一场婚礼、一次葬礼,不仅是家庭事务,更被异化为一场“人情面子”的竞赛,你随800,我随1000,礼金水涨船高,形成了一种“不得不随”的恶性循环,这种“面子文化”和“礼尚往来”的传统,一旦与物质攀结合,就演变成难以挣脱的社会惯性,人们害怕被孤立,害怕被议论,宁愿“打肿脸充胖子”,也不愿在人情往来中“掉价”。
其二,是文化观念的“思想惯性”,一些陈规陋习,往往披着“传统”“习俗”的外衣,代代相传,深入人心。“嫁女儿”等于“卖女儿”的彩礼观念,认为“厚葬”才是“孝顺”的厚葬薄养观念,以及“不办酒席就等于不重视”的面子观念,这些观念经过长期固化,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,要改变它,无异于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,需要破除“法不责众”的从众心理和“祖宗之法不可变”的守旧思维。
其三,是治理方式的“路径惯性”,过去一些地方在推动移风易俗时,习惯于“一刀切”式的行政命令,或简单地设定彩礼、酒席的“天花板”,这种做法看似雷厉风行,却往往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,甚至引发群众的抵触情绪,因为它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,没有触及思想根源,只是将压力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,未能形成长效机制,这种“运动式”的治理,本身就是一种需要被打破的“惯性”。
破解“惯性难题”,需要拿出“组合拳”,精准施策。
第一,要以“正向引导”对冲“负面惯性”。 政策的“硬约束”需要文化的“软熏陶”,要旗帜鲜明地树立正面典型,大力宣传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,用身边人、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,让新风正气可感可知,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将移风易俗融入村规民约、社区公约,让文明新规从“墙上”走进“心里”,成为群众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。
第二,要以“精准服务”破解“社交惯性”。 与其堵截,不如疏导,政府和社区可以主动作为,为群众提供更多元、更便捷的替代方案,推广集体婚礼、旅行婚礼、简约婚礼等新形式,让婚礼回归爱情的本质;建设公益性公墓、推广树葬、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,让逝者安息,生者释然,当群众有了体面、便捷、经济的文明新选择时,自然会选择挣脱旧俗的束缚。
第三,要以“长效机制”取代“运动惯性”。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,不可能一蹴而就,必须建立一套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,这包括:发挥党员干部的“头雁效应”,带头抵制歪风邪气;发挥红白理事会、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,让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、自我服务;要探索建立“红黑榜”等监督激励机制,让文明者受褒奖,守旧者受约束,形成“人人参与、共建共享”的良好局面。
风俗之变,如江河行地,非一日之功,面对“惯性难题”,我们既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耐心,更要有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唯有以春风化雨的智慧、持之以恒的韧劲和精准有效的举措,才能一步步涤荡陈规陋习,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的每一个角落,为新时代的社会文明进步注入不竭动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