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正在借助创新的表达方式“活”起来,而山西正是这一趋势的杰出代表。
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这个主题:
为什么是山西?——“家底”丰厚,亟待“新表达”
山西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,堪称“地上文物博物馆”:
- 古建宝库:从唐代的佛光寺到辽金的华严寺,再到遍布乡野的古戏台,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在此绵延不绝。
- 晋商传奇: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等不仅是建筑奇观,更是中国近代商业文明与家族文化的活化石。
- 非遗荟萃:晋剧、皮影、剪纸、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智慧与情感。
- 厚重历史:从尧舜禹到春秋战国,从佛教圣地五台山到云冈石窟,历史层累深厚。
在过去,这些资源多以静态、专业的方式呈现,与大众,特别是年轻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隔阂,寻找“新表达”成为让山西文化“触手可及”的必然选择。
“新表达”的多元实践:如何让山西“触手可及”?
“新表达”的核心是转化,即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,重新诠释和呈现传统文化的内核。
科技赋能,打破时空界限
- 数字沉浸:云冈石窟通过3D打印技术1:1还原窟龛,让游客可以“触摸”千年佛像;利用VR/AR技术,让古老的壁画和塑像“动”起来,讲述它们自己的故事。
- 线上展馆:疫情期间,山西博物院等推出的“云游”服务,让全球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“晋魂”精华,文物以高清数字形态“触手可及”。
- 文创衍生:将文物元素、古建结构、壁画图案融入日常用品(如文具、服饰、盲盒),让文化从殿堂走入生活。
艺术跨界,激活古老基因
- 实景演艺:《又见平遥》通过“行走式”的观演模式,将观众带入百年前的晋商故事中,情感共鸣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。
- 影视综艺:纪录片《人类的记忆——中国的世界遗产》对山西古建的聚焦,以及各类文化综艺节目对山西非遗的探访,都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大众视野中的热度。
- 现代舞美:用现代的灯光、舞美设计来演绎传统晋剧,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,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。
文旅融合,营造深度体验
- 主题游学:设计“重走晋商路”、“古建研学之旅”等深度体验线路,让游客在行走中感知历史,而不仅仅是“打卡”拍照。
- 文化街区活化: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,引入书店、咖啡馆、手工艺作坊等新业态,让老街区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,焕发新的生命力,成为可逛、可玩、可感的“活态”空间。
- 节庆活动创新:平遥国际电影展、大同古城墙春节灯会等,将国际视野、现代审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,创造了全新的文化IP。
“新表达”的价值与启示
- 对文化本身:实现了从“保护”到“活化”的跃升,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可以互动、可以感知、可以消费的“活水”,增强了文化的内生动力。
- 对公众而言:降低了认知门槛,提升了参与感和获得感,文化变得亲切、有趣,激发了人们,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。
- 对山西发展:文化IP的成功打造,极大地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升级,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。“文化山西”的形象更加立体、现代和迷人。
“传统文化的‘新表达’让山西触手可及”,这不仅仅是一个观察,更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范本,它证明了,深厚的传统文化并非发展的包袱,而是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创新的勇气和转化的智慧,山西的探索告诉我们,当千年古建遇见数字科技,当晋商故事遇见沉浸戏剧,当古老非遗遇见现代设计,文化便能跨越时空,真正地“活”在当下,成为每个人都能感知和热爱的精神财富。
这正是新华网进行此类“文化观察”的深远意义所在——记录并推动这场深刻的文化复兴运动。
